威海市文登区图书馆始建于 1956 年 4 月 15 日,原址在清同治二年建成的丛氏家祠, 1992 年市委、市政府筹资 300 余万元,在市中心建起 3565 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新馆按设计要求可藏书 30—40 万册。 1993 年 10 月新馆正式开馆,市委市政府为此拨 10 万元专款,为图书馆购置设备,同时每年6 万元专款购置新书。 1997 年又拨专款 10 万元购置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管理。2008年,市委、市政府从“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市”的高度出发,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一步到位、不留遗憾”的思路,在新城区启动了包括新图书馆在内的文登市民文化中心建设,翻开了文登文化发展的新篇章。2011年6月1日,位于文山东路市民文化中心内的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2012年起,在各镇(办)、村(社区)建成20个分馆,实现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现在文登区图书馆馆藏约70 万册(件),馆内设成人借阅部、少儿借阅部、采编辅导部、技术部、办公室等部门。有在编人员1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7人,中高级职称11人。 古籍藏书是文登区图书馆的一大特色。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居山东省县级图书馆之首。现有善本 150 余种, 2200 多册,其中经部 10 种,史部 22种,子部 29 种,集部 90 种。有珍贵的稿本抄本。最早的刻本是明代永乐七年内府刻本《圣学心法》四卷。有 69 种善本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其中八种为孤本。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1988 年购买了影印本《四库全书》, 1996 年购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2002 年又增购《续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古籍藏书已近 4 万册。 新馆建筑面积8393平方米,分四层,遵循目前国际流行的一体化布局,实现藏、借、阅、咨询和检索五大功能合一,设外借、阅览、休闲、展览、讲座等功能区,馆藏量69.1万册,订阅报刊400多种,阅览席位608个,信息点400多处,无线网络覆盖,配备中央空调、动态监控、消防报警及公共音响等体系,是全省县级先进、现代公共图书馆代表之一。 威海市文登区图书馆自 1986 年以来,连续被文登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88 年被威海市授予“图书馆工作先进单位” ,1989 年被山东省授予“先进图书馆”称号。该馆编辑出版的《徐公谳词》一书,2002年获得华东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2003年又荣获威海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1998年、2004年、2008年、2013年连续五次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一级图书馆”, 并先后荣获“读者喜爱的图书馆”、“威海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2009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被评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先进单位”。2012年-2013年先后荣获“威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荣誉。2014年被山东省质量强省及名牌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山东省服务名牌。2015年5月21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百县馆长论坛在福建省晋江市开幕。文登区图书馆提交的《文登区建设尼山书院促进图书馆发展》案例获得二等奖并在大会作交流发言。2015年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通过公示,文登区图书馆荣获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尼山书院建设示范单位”、“乡村(社区)儒学示范点”评选活动,文登区图书馆荣获“尼山书院建设示范单位”。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图书馆(文山东路市民文化中心) 电话: 0631--6080137
|